逢源商業街位于中山市石岐區,石岐區是中山市的老城區,是商業中心,東區是中山市的新城區,是行政中心。為使老城區與新城區更緊密地聯系,打通了多條道路, “城市生活軸線”是其中的一條,是一條商業街,整條路西起泰安路,東至市政府,是“城市的一個精彩片段”。逢源商業街是位于石岐區中的一段。西接泰安路,東至民生路,分二期建設,總長600多米,設計內容包括建設逢源商業街,建回遷房、修逢源小學、完善該區域停車,市政休閑、公共設施等,由于地處舊城風貌保護區之外,依照規劃局要求以拆遷為主,建筑可以是新建筑,但在尺度與空間上應與舊城區保持一致。 在設計中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街道形態問題。通過對中山的實地調查我們發現,中山多丘陵、水系豐富,受地勢河流的影響,中山道路多呈彎曲的“緩空間”形態,這種“緩空間”街道不但可以增加臨街商業面的長度,又使行走其中的人不斷有所發現,從而產生趣味。因此,我們以中山特有的“緩空間”做為逢源商業街規劃的原型,整個規劃取意河流的意象,將街道看做為河,車與人是水,廣場、路口是啟承,入口廣場是河源。在一、二期分別設計了鐘樓與天幕廣場二個視覺中心,構成商業街的標志。商業街停車以路邊停車為主,深受商客歡迎。 在設計中我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建筑尺度問題。逢源商業街兩側建筑一層為商業,二層為辦公、商業及單車庫,三~六層為住宅。依據政府規劃,街道南側建筑為六層,北側為四層,這樣不均衡的層數規定會影響街道形象,為此,我們將五、六層部分建筑后退,街道兩側的建筑立面均為四層,是街道的主要景觀控制面。逢源商業街路面寬9米,兩側人行道各3米,總寬度15米,我們將街道兩側四層建筑的高度也定為15米,高寬比為1:1,是空間限定的最佳比例。中山市著名老商業街——孫文西步行街也是這個比例。 在設計中我們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建筑形象問題。中山的傳統商業街大多為一種“南洋風”的建筑形式,“南洋風”源于上世紀初廣東、福建沿海村民下南洋打工,賺了錢,將新加坡、馬來西亞一帶的殖民建筑風格(主要以英國為主)帶回來,結合騎樓這種建筑形式而建的商業街。這種建筑大多2、3層,底層為商鋪,上部住人,開間4米左右,進深10米左右,由一間間并置而成。其建筑色彩以淺黃色為主,間配以淺粉、淺藍等色,山墻及腰身繪各種花紋,這樣的復合型商業街形式被稱為“南洋風”。當初也有人提出仿造“南洋風”來設計,后來發現工藝、工期、投資都不允許。我們在設計中借鑒了“南洋風”建筑形象,開間以4米為主,建筑色彩以淺黃色為主,沿街建筑呈豎向劃分,給人以一間間的感覺,在商業街的首層設計了騎樓,連續不斷的騎樓既防曬又避雨,是嶺南地區常用的形式。 逢源商業形式是現代的,便其精髓是中山傳統的街道形態與建筑形式。建筑建成后整日車水馬龍、生意興旺,深受市民歡迎,而流光溢彩的夜景燈光更是中山一景,成為中山的名街。逢源商業街從規劃、設計上是成功的,我們獲了獎;同時在商業操作上也是成功的,政府投出一分錢,開發商修了路、建了學校、也賺到了錢。更值得一提的是整個街區的拆遷戶眾多,其中不少住戶是港、澳、臺甚至海外,拆遷工作順利,沒有一場官司,原址居民100%回遷,這是一個多贏的項目。 |